在纽约当“公务员”,我学会跟“彪悍”市民打交道

在纽约当“公务员”,我学会跟“彪悍”市民打交道

我型我塑 2025-02-24 财经报 1 次浏览 0个评论

十六年前,罗雨翔第一次来到美国纽约。他形容,这趟旅程是 " 小镇青年 " 去见世面。

当时悬在老铁轨上的高线公园才刚刚开放半年。走在高线公园里,游人不仅能平视临近的楼宇的二三楼,而且能俯瞰大街路面的车来人往。这样新奇多元的城市观察视角,是罗雨翔以前从未试过的。

从哈佛大学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获得双硕士学位后,罗雨翔应聘上纽约市预算局 ( 市长管理与预算办公室 ) 的分析师一职。没来得及参加毕业典礼,他就跳上长途大巴,从美国 " 大郊区 " 直奔纽约大都会,进到 " 体制内 "。面对城市建设的一笔笔预算,他一人分饰多角,在层层审批中轮流唱 " 白脸 "" 红脸 "。

作为市政府机器里的小职员,罗雨翔有机会坐在后台,近距离观察政府、企业和社区之间的 battle 大剧。渐渐地,他也看出门道来。无论是挤地铁上班,还是休息逛公园,他都会尝试将目光穿透城市空间,看见背后的建设和治理逻辑,从而复盘出一座世界级大都市究竟是如何被创造的。他把这些观察与思考,写成了图文并茂的《纽约大都会》一书。

最近,新周刊采访了罗雨翔,请他分享曾经在美国当 " 公务员 " 和规划师的感受,还聊了聊在纽约的城市建设和运营中,居民与政府的合作与博弈。

在纽约当“公务员”,我学会跟“彪悍”市民打交道

创造大都会:纽约空间与制度观察

罗雨翔著

上海三联书店,2024-7

自由与 " 彪悍 "

有网友评论,纽约几乎每个角落都被美国影视剧拍摄过。在纽约住下来,罗雨翔发现,电影里的纽约故事大多聚焦曼哈顿白人的中产生活,而这仅是纽约多元面向的一角。

罗雨翔目前住在皇后区。通勤时分的地铁车厢里经常回荡着五六种语言。他从家里出门走半小时,就仿佛闯入一个美食联合国。哥伦比亚、菲律宾、尼泊尔、中国 …… 多个国家的风味餐厅扎堆撩拨着吃货。即使不走进店里,老奶奶沿街推着小车卖的烤肉也够馋人。

除了味道正宗的世界美食外,罗雨翔几乎每天都能感受到多元化的冲击。" 古老的、新潮的,贫的、富的 …… 不同的阶层地位和价值形态,都会非常直白地展现在你眼前。那种极度的自由,是这座城市灵魂的一部分。"

走在纽约街头,很难一眼分辨出谁是 " 主流人士 ",谁又是 " 非主流人群 "。" 纽约让我没那么多‘卷’的压力,或者说‘要跟别人一样’的融入压力。" 罗雨翔觉得这种自由给他特别的安心感,让他能专注在一个细分领域里,有所追求。

这种多元自由的气息也孕育着纽约 " 彪悍的民风 "。在城建听证会上,参与的居民绝不会只是 " 礼貌参与 ",纽约政府或者开发商都别想冠冕堂皇地 " 橡皮图章 " 般走流程。" 持有反对意见的居民会毫无保留地把政府或者开发商批得狗血淋头,甚至直接拉着抗议的旗子进场,明摆着要来开干。" 罗雨翔说,纽约居民的交流方式粗野又自由,在城市规划上尤其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
面对 " 彪悍 " 的纽约人,罗雨翔在纽约预算局工作时会认真审核每一笔预算申请。他曾收到针对布朗克斯某社区(犯罪率在纽约数一数二)的一笔拨款申请,拟用于雇佣临时工捡拾公园内的废弃针头。

面对这一特殊的申请,罗雨翔会像侦探那样,核实拨款需求的真实性、必要性和预算金额的准确程度。通过调查,他发现该公园内的吸毒问题较严重,确实存在废弃针头被随意丢弃的问题,对公园内玩耍的儿童和宠物构成安全隐患。于是,他认为有必要花钱雇佣临时工捡针头。

接着,他又要担当起说服政府花钱的 " 销售 " 的角色,争取让上级批准这笔预算。尽管他的分析结论是应该支持拨款,但他的上司却断然拒绝,理由非常 " 政治 ":如果专门成立 " 捡针头小组 ",会将问题过度放大,显得政府在该区域的治理不力。

" 预算决策不仅涉及理性分析,还受到政治因素的左右。" 在象牙塔里孕育的城市理想,与技术官僚的日常碰触出了裂痕。积累一定经验后,罗雨翔选择了离开 " 体制内 ",从决策方的位置上走下来,与企业、社区以及政府多方直接进行对话,投入到更接地气的城市项目。他目前在纽约一家咨询机构工作,其中一项新工作是教予社区居民跟政府开会的 " 方法 "。

前两年,纽约政府修改城市规划,把一大片工业用地转为住宅用地,意在发展出一个引领纽约发展的新社区。这规划一经修改,社区内的原居民忧心忡忡。比如,工薪阶层就担心中产白领的涌入会推高当地租金,导致原居民被迫迁出。

政府找社区组织谈规划变更事宜,社区组织开列了 56 项条件,要求政府后续负责跟进社区的污水治理、学校翻新、保障房兴建等等。精明如纽约政府并没有把这些社区的要求写在合约上,而是先承诺了谈妥规划变更再说。于是,社区居民组建了一个工作组,每季度与政府开大会,监督 56 项要求的落实进度。

当居民为白天上班晚上带娃而忙碌的时候,罗雨翔和他的同事会协助居民做开会前的准备和协调。他们会给居民科普政府常用的术语,还会利用公务员的经验讲解政府预算批复历程中考虑的关键要点。

在纽约当“公务员”,我学会跟“彪悍”市民打交道

社区与政府开会跟进项目落实进度。(图 / 受访者提供)

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《论美国的民主》里指出,美国人碰到问题会想办法自己解决,或者跟邻居、朋友组成一个团体,共同解决该问题。在罗雨翔看来,纽约人的 " 彪悍时刻 " 往往并非为了争取一点个人利益,更多时候是作为一个集体来表达公共或集体诉求。" 要在现代社会里继续发挥这些集体行动的效果,需要时间、专业和金钱。" 罗雨翔解释道。

狡黠的 " 套路 "

纽约人的生活方式虽然千差万别,但有一个共同的偏好——逛公园。除了世界闻名的中央公园,散落于各社区的公园都不乏忠实粉丝。

初到纽约,罗雨翔迷上了晚饭后去布鲁克林大桥公园散步。浅浅转一圈,他说自己的手机里就多了七八十张照片。这座沿河建设的公园,不仅能看到江边的日落美景,而且会碰到不同肤色和年龄的人群休憩共融的场景。他说:" 公园是纽约这种高密度城市的‘呼吸空间’,表面上能提升绿化,更深层能让多元人群看见彼此。"

为了分析纽约公园建设规划的预算,罗雨翔整理了 2013 年至 2017 年间,纽约市政府批准建设的公园项目。在短短 4 年里,纽约市政府投资盖了近 400 个公园,平均每天都有 60 多万美元政府资金流入市政公园建设中。

一些居民为了争取公园能盖在自家附近,不惜死磕了 10 多年。曾使罗雨翔感到震撼的 " 高线公园 ",最初只不过是几个热心居民的狂想。当时,纽约市政府和土地所有人的规划是把废弃铁轨撬了,在那里盖楼赚钱,而几个热心居民却想在铁轨上盖公园,提升社区生活质量。为了争取更多人的支持,这些居民在社区里成立了非营利组织,积极争取社会名流的支持,还举办慈善活动筹款,聘请专业律师与政府谈判。最终,纽约市政府同意建公园。

然而,铁轨的存在使得其紧邻的土地所有人无法最开发赚钱。顺了社区的意,不就得罪了土地所有人?政府没有直接补贴私人开发商,而是通过规划调整来达成了 " 市场化的妥协 ":允许土地所有人将铁轨所经土地的开发权,出售给周边地块的开发商。这样他们能享受到资产增值的收益,周边业主也可通过盖高楼来提高收益。

罗雨翔认为:" 公园的建设只是开始,持续的运营才是公园的灵魂。" 比如,常年受到游客居民喜爱的高线公园,每年运营经费高达 3000 万美元。这些支出主要用于高质量的保洁、活动策划和客户服务。高线公园是免费开放的,最后谁来出钱就是个大难题。

在罗雨翔看来,纽约政府非常 " 狡猾 ",尤其在处理钱少事多的难题时,纽约市政府通常不通过直接投入大量财政资金来运营公园,而是通过 " 价值捕获 "(Value Capture)机制,将周边地产的增值部分作为持续的资金来源。

在布鲁克林大桥公园的规划中,政府与社区达成协议,允许把公园内的个别地块租给开发商。这些地块的地租足以支付布鲁克林公园运营成本的八成左右。罗雨翔解释,由于房地产税在中国尚未普及,这种 " 价值捕获 " 的做法在国内应有不同的体现。

通过 " 价值捕获 " 的方式,政府、企业和社区形成了紧密的三角关系。政府通过规划创新,让周边地产为公园运营提供资金支持,企业从中受益,社区在对商业模式做出一定妥协后则获得了更好的公共空间。

" 如果想要让公园更大更美,就得吸引开发商来建更多的房子——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与私人盈利的最大化变得相辅相成。这个逻辑乍一听有些自相矛盾,却体现着一种略带‘狡黠’的智慧。" 罗雨翔在《创造大都会》中写道。

" 多元 " 的另一面

纽约多元共融的气息吸引世界各地的年轻人。作为一个经济文化中心,纽约拥有各种各样的工作机会,使年轻人能寻找自己的空间,发挥自己的所长。

与此同时,纽约也常常让年轻人感到高攀不起。别说在纽约买房了,工薪一族也许连房租都难以支付。罗雨翔写书时查找了一些住房数据,发现约 44% 的纽约居民将工资的 1/3 以上用于房租,22% 的人甚至将一半的工资用于住房。他身边有同事和朋友忍受不了纽约的高租金而逃离纽约。

纽约有热情一面,也有冷漠一面;同样地,多元自由也像硬币那样有两面。罗雨翔感慨:" 我在写书的时候,拥堵费政策已经即将落地。等我把书写完,政策突然被撤销了。"

在纽约,拥堵费征收方案历经超过 8 年的商议。纽约州立法机构 2017 年就拥堵费方案提出动议,初衷是为了缓解交通压力,同时为改善公共交通筹措经费。在汽车至上的美国城市里,这项政策在制定和执行中经历了多次反转。

2023 年 7 月,拥堵费政策得到联邦政府批准,原计划于 2024 年 6 月底实施,然而六月初,纽约州州长凯茜 · 霍楚尔叫停该计划,但后来 11 月大选结束后又推出调整后的拥堵费实施方案。经过新一轮讨论和调整,拥堵费政策在今年 1 月初重新实施,纽约成为美国首个征收交通拥堵费的城市。大小车辆进入曼哈顿特定繁忙地区,均需按日交拥堵费。

罗雨翔说:" 拥堵费政策又重新实施了,但未来仍有可能面临法律挑战。" 市民和利益相关者对拥堵费政策态度不一,部分人认为这会增加他们的出行成本。政策的实施仍面临着法律层面的挑战,可能会被再次告上法庭。美国政治气候的瞬息变化也让这项城市政策频添变数。2 月初,特朗普在美国媒体采访中猛烈抨击征收拥堵费 " 对纽约具有破坏性 ",并表示将通过联邦交通部向纽约州政府施压。

一项政策持续议而不决,决而不行,这效率也太低了吗?对此,罗雨翔认为这是多元硬币的另一面。他说:" 这种反复是民主的代价,虽然过程漫长且复杂,但最终的决策是经过多方博弈和讨论的结果。一个开放的制度可以让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充分表达意见,但同时也确实很难平衡效率和公平。"

Q&A

新周刊:书中提到 " 高线的遗憾 ",一个理想的公园建成后,仍然会面临许多现实的挑战。在运营一个好的公园时,通常会遇到哪些难题?

罗雨翔:在美国的规划界,最常讨论的词是 " 公平 "。如何在设计中照顾到弱势群体,特别是低收入人群,是一个巨大的挑战。当免费开放的公园设计得非常高端、非常精致,反倒可能会让低收入群体觉得格格不入。

以前高线公园里的摊位大多是一些高端品牌,像是几十块钱一支的冰淇淋。这类摊位的目标客群消费水平相对较高。现在很多城市规划者在思考如何增加一些社区活动,让公园能够吸引更多不同背景的人。比如,除了周围的居民,可能住得远一些的少数族裔或中老年人,也能通过地铁等公共交通去到这里,参与一些平价的活动,甚至做些小生意。

但哪怕最终目的是多样性和包容,打造和运营这些活动还是需要额外的资金、能力和创意。因此,公园运营方所面临的挑战是越来越大的——无论是政府,还是像高线之友这样的非盈利组织,以及各个介于公共和私人之间的综合改善区(Business Improvement District,简称 BID)。

新周刊:如何平衡大城市发展中的各种冲突和需求?

罗雨翔:我并不是从纯公共政策或经济学的视角看问题,而是试图加入空间和设计的角度,以一种更加创造性、富有想象力的视角来看待城市规划问题。资金和政策固然重要,但创意也可以帮助解决这些问题。比如,一个地方的活动如果办得好,能为社区带来收益;如果空间设计得更好,甚至可以帮你节省开支。

纽约很多个人和组织能通过创意而获得资金支持,而不是单纯依靠运气或抗议。高线公园的成功就是一个典型例子。它之所以能够吸引这么多人的支持和资金投资,关键在于把废弃的铁路变成了公园,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具创意的转变。他们的第一笔资金是用于雇佣一位世界知名摄影师,用了一年时间拍出一系列的精彩照片。这些艺术作品让更多人意识到这项目的价值,从而愿意提供支持。

我觉得在创意行业中,资金常常被忽视,而在资金和政策领域,创意也常常被低估。其实,只有两者相结合,才能找到更好的发展路径,城市的发展尤其需要如此。前面我提到了价值捕获和公共参与,它们都是推动城市变化的过程和工具——多样的城市空间令人着迷,其演变过程中的巧思和创意同样重要。

新周刊:书中提到了许多数据,例如社区委员会的白人比例、年龄层等,政府在推动特定项目时,也会公开各细分项目的资金投入。这些数据是普通人可以公开查阅的吗?对城市政策的制定有何影响?

罗雨翔:绝大部分数据是公开的。纽约市有一个名为 "Open Data" 的网站,市政府将所有公共数据都放在上面,公众可以轻松搜索和下载。这不仅对学术研究有帮助,对普通市民也非常有用。

纽约的社会结构导致社区拥有很大的权力,这也是纽约的灵魂之一。人们可以通过信息和知识来推动变革。如果你拥有这些数据和信息,就能更有力地推动自己的议题。数据的公开赋予了社区更强的力量,也让他们的提案更有说服力。比如,如果你关注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,只有通过数据才能知道贫困人群的分布、收入水平等信息。数据的公开和透明让民众能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他们面临的局势。

如果社区成员只能知道自己的一些基本情况,而不了解社区整体以及城市的发展状况,这会导致他们提出的建议缺乏专业性,往往只是依靠直觉或情感,而达不到和政府以及企业进行有效沟通的目的。

新周刊:你认为一座世界级城市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质?

罗雨翔:我认为世界级大城市的重要特质之一,就是多元。要让不同群体和文化能够自由共存,并且实现有效的沟通与调整;以及让更多个体能够自由地生活——很多人认为一个人能否自洽地生活是由他自身个性决定的,但我认为一个城市的气质、空间以及政策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。这需要一个开放的环境,使每个集体和个人的文化都能在这里得到尊重和发展。

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:新周刊 (ID:new-weekly),作者:晓洋,编辑:Felicia

转载请注明来自小白菜,本文标题:《在纽约当“公务员”,我学会跟“彪悍”市民打交道》
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